一个理想型的社区应该是怎样的?在成都玉林东路的“巷子里”,或许你可以找到答案。“巷子里”致力于打造一座适合所有人的“游乐场”,在这里,每个人都轻松闲适,感觉不到任何边界的限制:全透明玻璃设计的咖啡屋、遍布竹椅的小广场、没有隔断的“融合式办公空间”……这条长约两三百米的巷子,用独特的设计串起了老居民区、休闲区、党群办公区、艺术展览等不同区域,构成独树一帜的空间肌理。
(资料图)
为什么面积仅仅1000多平方米的巷子里可以容纳如此丰盛的场景?为了寻找这个答案,记者来到玉林东路“巷子里”社区,对话空间设计师和社区管理者,听他们讲述“巷子里”的生活密码。
党群服务中心有扇去咖啡屋的“后门”
“巷子里”隐藏在玉林东社区的纵横阡陌之间。穿过一条两侧遍布壁画的街道,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栋拥有白色弧形顶篷、落地门窗、原木结构、全透明设计的“一介”咖啡屋。咖啡屋的对面是一栋长条的水泥灰建筑,“李姐爱心理发店”便是建筑里的第一个空间。沿着小巷一路行走,艺术展区、社区影院、儿童之家、社区图书馆、儿童秘密档案室,以及最为热闹的玉东园广场等公共建筑与设施渐次呈现。
成都玉林东社区打造了一个“全龄友好”的无边界空间,让街坊们相处得更融洽。
在“一介”咖啡屋走廊的正中间,有一扇不足一米宽的玻璃门,推开这扇门就是玉林东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楼大厅。让人意想不到的是,这扇门是玉林东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“后门”,直线距离不到5米的地方才是正门。社区党委副书记陈智全说:“这扇门其实是一个枢纽,本意是邀请大家来社区坐一坐。街坊从巷子里走进咖啡馆,再走进服务中心,所有空间都是共通的,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。”陈智全领着记者穿过这扇“后门”来到咖啡屋,在门外的木质长凳上,聊起当初社区公共空间改造的初衷和过程。
据他介绍,玉林东社区是一个颇有历史感的老社区。辖区内居民人数多达12000多人,80岁以上的老年人超过800人,因年事过高造成的视障、听障、残障人士超过300人。辖区内将近一半的房屋被用于出租,因此,居民多样性极大。
如何在一个杂居着不同年龄、不同身份的区域内,打造一个“全龄友好”的无边界空间?2018年,玉林片区开始筹备社区的升级改造计划,通过报纸发布招募,征集社区规划师。在一众响应招募的设计师中,玉林东社区党委书记杨金惠被一介建筑设计主理人张唐的理念打动——张唐当时提出:“为什么我们不去做一个让居民更好相融的场景呢?”
居民带小朋友在小广场玩耍。
但是,想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融入所有人的需求并非易事。为了了解不同人群的需求,张唐带着团队小伙伴以及社区社工们共同进行沙盘推演,广泛了解儿童、孕妇、老人、残障人士、全职妈妈以及外卖小哥的需求。“这也是改造时最大的难度,不同人群对于空间的需求有不同侧重,怎么把这些需求结合起来,并且用起来舒服,最终我们决定打造一个具有弹性的融合空间。比如职工影院,既可以作为青年艺术家交流的地方,也可以作为大家合唱排练、休闲的地方;小广场上,大家可以遛娃、遛狗、聊天,同时整个区域采取无障碍设计,比如铺设无障碍通道,扶手贴上盲文,也方便所有人来到这里进行聊天交流。”陈智全说。
“一介”咖啡屋扶手上的盲文贴片。
以前很少来的年轻人多了起来
一介建筑设计的主理人张唐向记者介绍了她对“巷子里”运营的看法,“为了让每个公共空间最大发挥价值,从咖啡馆、图书空间,再到儿童秘密档案室,每个空间都应该有相应的运营方式。”比如记者看到的“李姐爱心理发屋”,这家从上世纪90年代起便存在的理发屋在改造的过程中被保留下来,常年为社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理发服务,为巷子里保留下情怀和记忆。“一介”咖啡屋,除了承担日常咖啡馆的功能,还会对接公益机构、年轻艺术家或独立品牌,共同在咖啡馆公共空间内策划艺术展、读书会或举办快闪活动。
成都玉林东社区打造了一个“全龄友好”的无边界空间,让街坊们相处得更融洽。
傍晚时分,夕阳余晖晕染着小广场,老人们坐在党群服务中心门口的竹椅上摆起龙门阵,其乐融融;大爷们从共享棋盒中取出棋盘厮杀鏖战,津津有味;孩子们在小广场上骑车玩玩具,欢声笑语……如今,记者见到的玉林东社区具备了五大功能:院落自治、邻里互助、文化艺术、公益慈善、规划设计。目前已有8个专业社会组织入驻这里,形成了36个居民自组织和50支居民志愿者团队。这些改造,也无形中影响了空间里的人群。玉林东路社区党委副书记陈智全告诉记者,“以前我们这个社区很少有年轻人来,现在每天都可以见到过来咖啡屋里办公、洽谈或者从外地来考察社区的年轻人,小区变得更加热闹,也更加有活力了。”
◆ 记者观察 ◆
依托社区空间,重塑“人”的社群
一个理想的社区应该是怎样的?在“巷子里”,我们问了许多人。
成都玉林东社区打造“全龄友好”的无边界空间
今年83岁、坐着轮椅的李奶奶说,一个理想社区要有一个“巴适”的环境,出行方便,一定是个街坊邻居之间感情好、有人情味的地方。
一介建筑设计的设计师陈申斌认为:“一个美好的社区一定是健康、活力、可持续的,它不需要专门包装,也不需要政府扶持,而是要形成属于自己的良好生态,保留和谐的邻里关系和烟火气。”
玉林东路社区党委副书记陈智全则告诉记者,他心目中的理想社区应该是“让居民拥有主人翁意识和主体意识”,“只有呼吁大家参与社区改造,才能让社区生活更具幸福感。”
成都玉林东社区打造“全龄友好”的无边界空间
由此可见,一个理想社区的建设并非只是依赖于建筑改造,更多程度上是依托空间,重塑“人”的社群。如今的玉林东社区,正在逐步构建着居民心目中的理想社区样本。这背后,离不开持续的社群文化建设——凭借各种润物细无声的精细设计、用心改造,居民达成了高度地域认同,才有了如今温暖又有活力的“巷子里”。
广州日报《现代化中国“画”》大型传播活动之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全国大走读,用脚步丈量神州大地高质量发展一线实践。
扫码看系列报道↓↓↓
总策划:江永忠、许芳、林朝晖
策划:赵东方、余靖
执行:汤新颖、何超
内容统筹:章虹
文:广州日报·新花城记者周裕妩、程依伦、汤南、王纳、汤新颖、章虹
图、视频:广州日报·新花城记者周裕妩、程依伦、汤南、王纳、广报G视频
标签: